FBA政策收紧,推动第三方美国海外仓需求爆发式增长
一、2025年,FBA越来越“难做”
如果你是亚马逊卖家,过去这一年可能感受特别明显:FBA不好用了。
不是配送慢了,也不是流量少了,而是平台规则越来越严、成本越来越高。从IPI考核更严格,到库容限制提前生效;从超龄库存自动移除,到2026年即将上调的物流费用——每一项政策都在提醒你:别再把所有货都压进FBA了。
更现实的问题是,旺季还没开始,系统已经提示你“可用仓储空间不足”。想多发点货冲销量?要么等评分提升,要么花钱买额外库容。可就算进了仓,万一卖不动,长期仓储费、月度仓储费、移除费接踵而至,算下来可能比赚的还多。
这已经不是个别卖家的困境,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集体调整。
二、卖家开始寻找“替代方案”
面对FBA的压力,聪明的卖家已经开始行动。他们不再被动接受平台规则,而是主动优化自己的供应链结构。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卖家把目光转向了第三方美国海外仓。
这不是说要放弃FBA,而是换一种思路——把FBA当成“前线仓库”,负责快速出单和承接流量;而把海外仓当作“后方基地”,承担备货、中转、多渠道履约等任务。
这种“前后结合”的模式,正在成为2025年主流亚马逊卖家的标准配置。
三、为什么是现在?政策倒逼转型
这一轮海外仓需求的增长,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共同推动。
首先是亚马逊自身政策的持续收紧。2025年实施的FBA入库运费新规,要求按实际测量尺寸结算费用,申报不符就会补差价。这意味着卖家必须更精准地管理货件信息,否则成本不可控。
其次是库存管理压力加大。IPI分数低的卖家不仅库容受限,补货还要排队。很多卖家为了保住库容,不得不清理滞销品,甚至放弃部分产品的推广计划。
再加上2026年即将生效的新一轮FBA费用上调,平均每单物流成本又要增加近0.08美元。对于利润率本就不高的品类来说,这笔钱很难消化。
这些变化叠加在一起,迫使卖家必须找到更灵活、更可控的仓储解决方案。而第三方海外仓,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海外仓能做什么?不只是存个货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海外仓就是租个地方放东西,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1. 弹性仓储,应对旺季波动
FBA的库容是固定的,但销售是动态的。第三方海外仓可以根据你的需求灵活扩容,旺季时临时增加几千甚至上万平方英尺的空间,完全不用担心爆仓或断货。
2. 成本更低,尤其适合慢动销商品
FBA的仓储费按立方英尺计算,而且下半年费率更高。相比之下,正规海外仓的月租金普遍低30%以上,还没有超龄库存惩罚机制。对于周转周期较长的商品来说,放在海外仓显然更划算。
3. 支持FBA中转,降低头程成本
你可以先把大货发到海外仓,再根据FBA库存情况分批补货。这样既能避开亚马逊的高峰期入仓限制,又能用更低的成本完成头程运输。
有些卖家甚至直接在海外仓完成质检、换标、贴标后再发往FBA,既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绩效问题。
4. 多平台履约,不再只依赖亚马逊
现在不少卖家同时运营独立站、TikTok Shop、Wayfair等多个渠道。如果每个平台都单独备货,管理起来非常麻烦。
而一个系统对接完善的海外仓,可以实现“一仓发全网”。订单来了自动处理,库存数据实时同步,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五、数据说话:海外仓正在被广泛采用
这不是个别现象。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已有超过60%的亚马逊卖家在使用第三方海外仓。而在大件、家居、3C等品类中,这个比例更高。
一些头部服务商的美国仓群面积在今年内翻了一倍以上,新仓不断上线,仍供不应求。尤其是在洛杉矶、达拉斯、新泽西等靠近亚马逊核心枢纽的区域,优质仓源甚至需要提前几个月预定。
这说明,海外仓已经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六、怎么用好海外仓?几点建议
如果你还没开始用海外仓,或者只是试过但效果一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先从小批量开始:不必一下子把所有货转过去,可以先挑几款动销稳定的商品试运行,看看系统对接和发货时效是否符合预期。
关注系统对接能力:确保海外仓的OMS/WMS系统能和你的ERP打通,订单能自动抓取,库存能实时更新,避免人为失误。
选对地理位置:优先选择靠近亚马逊FBA仓库的海外仓,减少中转时间和运输成本。
了解尾程资源:确认他们用的是正规物流账号,有没有跑水号风险,妥投率如何,这些都会影响客户体验和店铺评分。
善用增值服务:比如退货处理、翻新、换标、合规包装等,这些服务能帮你省下不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环至美海外仓详情,可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huanzhime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