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仓成资本新宠?2025年融资总额超50亿人民币
如果你最近关注物流或跨境电商领域的投融资动态,可能会发现一个趋势:海外仓正在频繁出现在融资公告里。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10月,国内专注海外仓及相关服务的物流企业累计获得融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不仅创下历年新高,也远超行业年初预期。红杉、高瓴、顺为、钟鼎等一线投资机构纷纷入场,连部分产业资本和电商平台也在悄悄布局。
曾经被视为“重资产、回报慢”的海外仓,怎么突然就成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一、融资事件密集,头部企业领跑
2025年开年以来,海外仓赛道几乎每月都有新融资消息传出。
年初,华东一家主打美国本土仓配一体化的企业完成B轮融资,金额达8亿元,投资方包括知名PE和跨境电商平台战投部门。紧接着,华南两家专注欧洲市场的海外仓服务商相继宣布C轮交割,合计融资超15亿元。
年中以后,资本热度不减。多家中小型但具备特色服务能力的仓配公司也获得数千万元级别投资,投资方涵盖物流产业基金和地方国资背景的资金。
这些资金大多明确用于扩建海外仓储网络、升级IT系统、增加本地售后团队,以及拓展大件、带电、冷链等细分品类的处理能力。
二、为什么是现在?
资本向来追逐确定性。海外仓能在2025年集中爆发,背后是过去几年市场需求的真实增长。
随着中国品牌出海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企业不再满足于“卖货”,而是希望在当地建立更稳定的运营体系。而海外仓恰好能提供本地库存、快速履约、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支持,成为品牌落地的关键基础设施。
尤其是做家电、家具、户外设备等大件商品的卖家,对海外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类产品不适合走小包直邮,退货成本又高,必须依靠本地化仓储和服务来降低运营风险。
需求端的增长,让一批管理规范、系统成熟、服务能力强的海外仓企业开始显现盈利能力和规模效应,自然也就吸引了资本的关注。
三、资本看重的是什么?
投资机构看海外仓,不是只看它“存了多少货”或者“发了多少单”,而是看它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发展潜力。
一位参与多起物流项目投资的分析师表示,他们更关注几个维度:
一是网络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覆盖了主要消费市场,比如美国东西海岸、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核心节点;
二是系统能力是否扎实,能不能实现与主流电商平台的数据对接,订单处理是否自动化,库存管理是否精准;
三是是否有延伸服务,比如是否具备维修、翻新、逆向物流、定制包装等增值服务,这些才是未来利润增长点;
四是团队是否有长期运营经验,毕竟海外仓是重投入、长周期的生意,需要有耐心和执行力的团队。
换句话说,资本投的不是“仓库”,而是具备规模化复制能力和本地化运营深度的服务商。
四、钱都花在了哪儿?
从各家公司披露的资金用途来看,融资后的投入方向非常集中。
首先是扩大海外仓网。不少企业计划在美国中部、西班牙、加拿大等地新建自营仓,部分甚至开始布局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为下一波出海需求做准备。
其次是技术系统升级。包括自研WMS(仓储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提升自动化分拣能力,引入AI预测库存周转,优化头尾程路由规划。
再者是加强本地服务团队。比如在重点仓区配备中文+当地语言客服,在美国仓设立小型维修中心,招聘熟悉本地法规的操作人员,提升整体服务响应速度。
这些投入短期内会增加成本,但从长期看,有助于构建竞争壁垒。
五、行业正在经历分化
融资热潮的背后,也反映出行业正在加速分化。
一边是拿到资本加持的企业,通过扩张网络、提升服务、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性的仓配网络;另一边是一些中小仓配点,仍停留在基础代发阶段,缺乏系统支撑和增值服务,在价格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这种分化意味着,未来的海外仓市场可能不再是“谁都能做”的低门槛生意,而是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只有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持续获得资源倾斜。
六、热钱涌入,也要冷静看待
尽管融资金额亮眼,但业内普遍认为,这轮资本热潮还处于早期阶段。
相比欧美成熟的第三方物流体系,中国的跨境海外仓整体仍处在成长期。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海外仓面积在5万平米以下,服务半径有限,标准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此外,海外仓本身属于重资产模式,回报周期较长。一旦扩张过快,管理跟不上,很容易出现现金流压力。因此,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运营质量,是摆在所有获资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50亿融资,是一个信号,说明海外仓的价值正被更多人看见。但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对于行业来说,资本的进入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升级;对于卖家来说,未来可选择的优质服务商也会越来越多。
只是别忘了,再多的钱,最终都要落到“能不能把货准时送到客户手上”这件事上。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环至美海外仓详情,可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huanzhime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