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多少货到海外仓最划算?这份计算模型请收好
做跨境的人,大概都经历过这种纠结:发少了,不够卖,错过订单;发多了,压库存,仓储费蹭蹭涨。尤其是用海外仓的卖家,更是每天在“断货”和“滞销”之间反复横跳。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发多少货到海外仓才最划算?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问题,给你一套简单实用的计算模型,帮你把备货这件事,从凭感觉变成靠数据。
一、别再拍脑袋了,先搞清楚你的销售节奏
很多人备货,第一反应是看上个月卖了多少,然后加点安全库存就发了。但海外仓不是国内仓库,物流周期长,成本结构也复杂,光看销量远远不够。
你需要先回答三个基础问题:
平均每天卖多少件?
补货一次要多久?(从下单发货到入库上架)
你希望保持几天的安全库存?
这三个数字,决定了你的“最小补货量”。
举个例子:
某产品日均销量是10件,补货周期(海运+清关+上架)约30天,你想留10天的安全库存。
那每次至少要发:(30 + 10) × 10 = 400件。
这是底线。低于这个数,就有断货风险。
二、算清楚每多发一票的成本变化
发400件能不断货,但发600件、800件甚至一整柜呢?是不是更划算?
不一定。关键要看“单位成本”的变化。
我们来拆一下发一票货的总成本构成:
头程运费(从国内到海外仓)
海外仓仓储费(按件或按体积,按天计费)
入库操作费
潜在的滞销处理成本
其中,头程运费是“固定成本为主”,比如一个集装箱,装500件和装1000件,单价可能差很多。而仓储费是“时间成本”,货在仓里放得越久,费用越高。
所以,发得多,能摊薄头程单价,但会拉长库存周转时间,增加仓储费。
三、找到那个“最优区间”
我们来建立一个简单的计算模型:
单件综合成本 = (头程总费用 / 发货数量)+ (日均仓储费 × 平均库存天数)
这里的“平均库存天数”,可以粗略估算为:(补货周期 + 安全库存天数)/ 2。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
假设发400件:
头程总费用:8000元 → 单件头程成本:20元
日均仓储费:0.2元/件
平均库存天数:(30+10)/2 = 20天
仓储成本:0.2 × 20 = 4元
单件综合成本:24元
如果发800件(用整柜降低成本):
头程总费用:12000元 → 单件头程成本:15元
仓储周期拉长到60天(因为卖得慢)
平均库存天数:(60+10)/2 = 35天
仓储成本:0.2 × 35 = 7元
单件综合成本:22元
你看,虽然仓储费涨了,但头程摊薄更多,整体成本反而更低。
但如果发1500件,导致库存积压超过90天,部分商品面临滞销风险,那额外产生的处理费、资金占用成本,可能让综合成本反超。
所以,最优发货量,往往出现在头程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刚好覆盖仓储成本上升的拐点附近。
四、别忘了动态调整
市场在变,销量不会永远稳定。上个月卖得好,不代表下个月还能维持。
建议你:
每月更新一次日均销量数据
关注平台活动节奏(比如黑五前要提前备足)
留意头程价格波动(旺季运费上涨,可能影响最优批量)
最好做一个简单的Excel表格,输入销量、周期、运费、仓储费率,自动算出不同发货量下的单件成本,一眼看出哪个最划算。
五、小结:三个步骤搞定备货决策
算底线:根据日均销量、补货周期、安全库存,确定最小发货量。
比成本:计算不同批量下的单件综合成本(头程+仓储),找到最低点。
常复盘:定期检查实际销量与预测是否一致,动态调整模型参数。
备货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省。找到那个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不断货、不压钱、不浪费”。
下次发货前,不妨花十分钟跑一遍这个模型。也许省下的,就是一个柜子的钱。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环至美海外仓详情,可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huanzhime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