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为何都采用“FBA + 第三方海外仓”混合模式?
一、单一模式的时代过去了
几年前,很多亚马逊卖家的做法很简单:所有货都发FBA,靠Prime标志冲排名,靠平台物流保体验。
那时候FBA政策相对宽松,仓储容量充足,费用也还算合理。只要产品选得好,入仓就能卖。
但到了2025年,情况变了。平台规则越来越严,IPI考核更频繁,库容限制来得更早,FBA费用年年涨。不少卖家发现,把所有货都压进FBA,不仅成本高,风险也大。
断货不敢多发,发多了又怕滞销;想清库存,移除费比货值还高;遇到促销爆单,补货进不去,眼睁睁看着流量流失。
于是,越来越多成熟卖家开始调整策略。他们不再只依赖FBA,而是把第三方海外仓也纳入供应链体系。
“FBA + 第三方海外仓”的混合模式,正成为行业主流。
二、大卖是怎么做的?
我们观察了多位年销售额过千万的亚马逊大卖,发现他们在物流布局上有一个共同点:核心爆款走FBA,其他商品存海外仓。
具体来说,他们的操作方式是:
把转化率高、复购强、排名靠前的几款核心产品,持续补货到FBA,确保Prime标志不掉,配送时效稳定。
其他辅助款、长尾款、大件商品,或者准备铺独立站、TikTok Shop、沃尔玛等渠道的货,则提前发到美国本地的第三方海外仓。
当FBA库存不足或库容受限时,立刻从海外仓调拨补货,甚至直接用海外仓发货承接订单,避免断货。
退货商品统一运回海外仓处理,经过质检后翻新再售,减少损耗。
这种模式不追求“全部入FBA”,而是追求“整体效率最优”。
三、混合模式到底好在哪?
1. 成本更可控
FBA的费用结构对中小卖家不太友好,尤其是仓储费和配送费,每年都在上调。而第三方海外仓的月租普遍比FBA低30%以上,还没有长期存储惩罚。
大卖的做法是:只把高周转商品放在FBA,其余商品放在成本更低的海外仓,整体物流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2. 库存更灵活
FBA的库容是动态调整的,卖得好不一定能多发。一旦系统判定你IPI分数不够,补货就会被限制。
有了海外仓,等于多了一个“缓冲池”。你可以先把货发到海外仓存着,等FBA有空间了再分批送进去。这样既不影响销售,又能避开高峰期入仓拥堵。
3. 供应链更稳定
过去一年,不少卖家遇到FBA仓库拒收、延迟上架、货件丢失等问题。如果所有货都在FBA体系内流转,一旦出问题就全线停摆。
而混合模式下,即使某个FBA仓异常,你还可以从海外仓发货,或者转到其他区域的FBA仓,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强。
4. 支持多渠道运营
现在很少有大卖只做亚马逊。很多人同时运营独立站、Temu、SHEIN、eBay等多个平台。
如果每个渠道都单独备货,管理起来非常麻烦。而一个系统对接完善的海外仓,可以统一接收库存,然后根据各平台订单实时发货,实现“一仓管多店”。
这不仅节省了人力,也避免了超卖、漏发等问题。
四、不同类型商品,怎么分配?
混合模式的关键,是合理分配不同商品的存放位置。大卖通常会按以下逻辑来操作:
| 商品类型 | 存放位置 | 原因 |
|---|---|---|
| 高周转爆款 | FBA | 保证Prime配送,维持排名和转化率 |
| 慢动销长尾款 | 海外仓 | 避免长期仓储费,降低持有成本 |
| 大件/重货 | 海外仓 | FBA费用高,海外仓更适合LTL配送 |
| 新品测试款 | 海外仓 | 小批量试销,降低试错成本 |
| 多渠道共用款 | 海外仓 | 支持亚马逊、独立站、沃尔玛等多平台发货 |
这个分配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销售数据动态调整。比如某款新品测出来表现好,就会立刻安排补货进FBA;而某款老品销量下滑,则会逐步清仓,不再补货。
五、系统和管理是关键
混合模式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跑顺,离不开两个支撑:系统对接和库存管理。
系统对接:你的ERP或OMS系统必须能同时对接FBA和海外仓,实现订单自动抓取、库存实时同步、发货状态可追踪。否则很容易出现数据不同步、发错货的情况。
库存管理:你需要清楚知道每款商品在FBA有多少、在海外仓有多少、在途还有多少。建议每周做一次库存盘点,结合销售趋势预判补货节奏,避免两边都断货或两边都积压。
有些大卖甚至会设置“安全库存线”,一旦FBA库存低于某个数值,系统自动触发从海外仓调拨的指令,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环至美海外仓详情,可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huanzhime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