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的货,别人海外仓费用比你低30%?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发同样的产品,走同样的物流模式,甚至用的是同一家海外仓服务商,但别人报出来的总成本,比你低了将近三成?你心里难免犯嘀咕——是我被多收了?还是他们有“内部价”?
其实,海外仓费用差出30%,并不一定是报价不透明,也不是你被“宰了”。更多时候,是大家在几个关键环节上的选择不同,导致最终成本出现明显差距。
一、头程运输方式不同,成本差一大截
很多人只看海外仓本地费用,却忽略了头程这一块才是大头。比如发一批大件商品到美国:
A卖家走海运拼箱,按立方计费,每立方米800元,虽然慢一点,但成本低。
B卖家为了赶销售季,选了空运加快递派送,每公斤35元,价格可能是海运的3倍以上。
虽然最终都进了同一个海外仓,但头程成本的差异直接拉开了总费用的距离。你看到别人便宜,可能是因为他们用了更经济的运输方式。
二、入仓操作没谈清楚,隐形费用冒出来
同样是“免仓储”,有人能省,有人反而多花钱。关键在于——免费仓储是否包含入库操作?
有些服务商宣传“90天免仓”,但卸货、清点、上架这些服务另算。一票40尺柜进去,光卸货费就可能500美元起步,再加上按件清点费,总支出一下子就上去了。
而另一些卖家可能提前谈好了“全包价”,头程+卸货+清点+上架+90天仓储一口价,账面看起来自然便宜很多。
三、订单处理模式不同,积少成多
一件代发的订单处理费,看起来每单几块钱,差别不大。但如果你是高频出单,这笔钱长期算下来差距不小。
比如:
你用的是标准打包,每单收3.5美元。
别人发的是统一大箱,走批量处理价,每单2.5美元。
一个月发500单,就差出500美元。一年下来,接近6000美元的差距,折算下来就是整体成本低了近三成。
而且,有些大客户或长期合作的卖家,会签年度协议价,拿到阶梯折扣,普通新客户自然比不了。
四、发货量和合作模式决定议价空间
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发得越多,单价越低。
海外仓和物流商都有固定运营成本,客户发货量大,他们更愿意给优惠。比如:
月发货50单,订单处理费按标准价收。
月发货500单,签了对账协议,整体打8折。
再加上仓储费、尾程运费等项目都可以谈量定价,长期稳定出货的卖家,拿到30%的成本优势并不奇怪。
五、是否用了增值服务,自己说了算
有些人账单看起来低,是因为他们把能省的环节都简化了。
比如:
你要求每批货入库拍照、质检、换标,每一项都收费。
对方直接发FBA标准货,免检入库,不做额外处理。
再比如退货处理:你选择退回海外仓再处理,每件收2美元;对方直接选择销毁或本地回收,费用更低。
不是别人便宜,而是他们选择了更轻量的服务模式。
六、账单结构不同,容易“看走眼”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比较费用时,只比“本地仓费”,没算“头程+关税+清关”。
比如你看到别人说“每单代发只要5美元”,但这个价格可能不含头程,也不含入库费。而你的报价是全包价,自然显得贵。
就像买手机,一个标价不含耳机,一个含全套配件,直接比数字,肯定不公平。
如何让自己也拿到“低价”?
想把海外仓成本降下来,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整合发货频次:不要小批量多次发,集中出货能摊薄头程和入仓成本。
谈打包协议价:如果你发货稳定,直接找服务商签月结或年度合同,争取折扣。
简化操作流程:不需要质检、换标、拍照的,就别加这些服务。
对比全成本:算总账时,把头程、关税、入库、仓储、出库、派送全加起来再比较。
多问一句“能不能更便宜”:很多费用是可协商的,尤其是长期合作,主动谈才有空间。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环至美海外仓详情,可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huanzhimei.com/



























